得了胃息肉怎么治疗
2009-04-22
问题描述:(男)得了胃息肉怎么治疗
医生回答(1)
相关推荐
胃息肉是为什么
胃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炎症长期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具体分析如下: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变异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胃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胃部等消化道器官可能出现多发性息肉。这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胃息肉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息肉的数量可能较多且有较高的恶变风险。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部慢性炎症,炎症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形成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改变胃内微环境,影响胃酸分泌等生理功能,进一步促使息肉的产生。3.胃部炎症长期刺激: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胃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炎症细胞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会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使其增殖和分化异常,进而形成息肉。例如,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改变,这种情况下胃黏膜更容易长出息肉。4.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胃黏膜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生,从而引发胃息肉。例如,经常吃大量腌制食品,其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胃黏膜,增加胃息肉的发病几率。5.胆汁反流:当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时,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胃黏膜在胆汁的刺激下,会发生炎症反应,进而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息肉。尤其是胃窦部,更容易受到胆汁反流的影响,是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胃部疾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这样有助于预防胃息肉的发生。

张继舜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得了胃息肉应该怎么办
胃息肉的处理方法包括观察随访、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改善生活习惯、治疗相关疾病。具体分析如下:1.观察随访: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胃息肉,可能不需要立即干预,通过定期的胃镜检查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具体特征,如大小在5mm以下,且病理类型倾向于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判断其恶变风险较低,可选择观察随访,一般建议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胃镜。2.内镜下切除:这是目前治疗胃息肉常用的方法。如果息肉大小适中、有蒂或者基底较窄,内镜下切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例如息肉大小在5-20mm之间,通过内镜下的圈套器切除、氩离子凝固术等方式,可以完整地去除息肉,同时还能获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对身体的创伤较小。3.手术切除:当息肉较大如直径大于20mm、广基、病理提示有恶变倾向或者已经恶变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具体取决于息肉的位置、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手术切除范围会根据病变情况而定,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胃组织,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降低复发风险。4.改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胃息肉患者也很重要。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胃肠蠕动,减轻胃部负担。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以上,可增强身体免疫力,对胃息肉的恢复和预防复发有一定的帮助。5.治疗相关疾病:某些疾病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的治疗方案,疗程通常为10-14天。对于患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等疾病的患者,也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减少胃息肉发生和复发的风险。胃息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饮食上要遵循医嘱,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胃部的食物。如果进行了手术或内镜下治疗,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如观察有无腹痛、出血等异常情况,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张继舜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上滑加载更多

以上医疗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到线下就医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tousu@xyw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