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皮疹、关节痛、肝脾大,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绝大多数呈急性病程,病情重,预后差,如今更进一步认为败血症是致病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后激活并释放炎症介子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这一过程,在临床上可导致全身多脏器的功能紊乱和衰竭,即不仅看到了致病菌在机体内的存在状态,也重视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及结果。现已知炎症介子有补体成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肿瘤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s),干扰素(IF-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巨噬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MPIC),蛋白酶、凝血恶烷和氧自由基等。1.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故在应用特效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甚至小量多次给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以补充机体消耗,供给能量,加强营养,支持器官功能,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毒血症表现时,可予升压药,强心药及(或)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者可予退热剂与镇静剂,需加强护理,注意防止继发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2.抗菌治疗(1)抗菌药物应用原则:①及时应用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是治疗败血症的关键,在尚未获得细菌学和药敏结果的情况下,要争取时间,先凭临床经验选择用药,待结果回报后,再结合临床表现及前期治疗反应予以调整。②对病情危重者,宜选取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三联或四联应用的必要性不大)。③对致病菌应是杀灭,而不是一时抑制,故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足量,开始时剂量应偏大,分次静脉点滴投予,疗效宜长,一般3周以上,或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用药数天,有迁徙性病灶者,除局部治疗外,全身用药也应酌情延长。(2)抗菌药物的选择:①葡萄球菌败血症:因金葡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已达90%左右,故青霉素G对其疗效很差,而第一,三代头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内酰胺酶的作用,对其敏感的菌株可达90%,故现常选用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还可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首选万古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