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其中II型患者占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对于I型糖尿病的治疗,使用胰岛素制剂及代用品。而对于II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1)磺酰脲类药物:其作用机理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磺酰脲类药物是非肥胖的II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所有的磺酰脲类药物均能引起低血糖。此类药物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2)双胍类药物:其作用机理为促进组织无氧糖酵解,加强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葡萄糖的产生。此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是肥胖糖尿病病人的一线药。此类药物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作用机理为能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近腔上皮细胞内的α-葡萄糖苷酶,阻断淀粉和低聚糖1,4-糖苷键的裂解,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消化,延迟并减少小肠上段葡萄糖的吸收,从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在降低血糖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保护胰腺功能,并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该类药只有与进食第一口饭时同时嚼服,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以作为一线药物配合饮食、运动使用,或与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以及胰岛素合用。此类药物包括阿卡波糖片(商品名拜唐平)、伏格列波糖片等。(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PPARγ激动剂。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此类药物包括盐酸曲格列酮(因安全性问题已撤出市场)、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吡格列酮等。这类药均由噻唑烷二酮衍生而来,如曲格利酮、西格利酮、匹格利酮、英格利酮等。(5)促胰岛素分泌剂:能促进胰岛素在第一时相的分泌。通过关闭胰岛β细胞膜上的ATP依赖性K+通道,造成Ca+内流,使细胞内Ca+浓度增加,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等。(6)糖原异生抑制剂:其作用机理为通过抑制长链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抑制糖原异生,增强葡萄糖的氧化而产生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及抗酮血症作用。目前已有EmeriamineEmoxir等进入II期临床应用。(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其化学结构和胰岛素类似,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起效。它能改善Ⅰ、Ⅱ型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Ⅱ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状况,静脉或皮下给药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它的缺点是副作用较大,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极度胰岛素抵抗者或作为糖尿病病人的辅助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