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11-01-12
问题描述:(女 , 60岁)突发性耳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医生回答(1)
相关推荐
突发性耳聋什么意思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72小时内,患者听力急剧下降,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双耳,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耳部疾病。•病毒入侵内耳,可能引发内淋巴囊炎症,破坏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听力受损。例如,腮腺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犯内耳,引发突发性耳聋。血管病变也不容忽视,内耳血管痉挛、栓塞或血栓形成,会使内耳供血不足,听觉毛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从而导致听力突然下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攻击内耳组织,引发内耳免疫性损伤,也可能造成突发性耳聋。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等,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增加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听力下降是最主要的症状,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甚至瞬间就感觉到听力明显减退,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耳鸣,耳鸣声多样,如蝉鸣声、嗡嗡声等,耳鸣可在听力下降前出现,也可同时或之后发生。眩晕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症状,这是因为内耳病变影响了前庭功能。•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糖皮质激素等,能减轻内耳炎症和水肿,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听力恢复。对于有病毒感染证据的患者,还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还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为听觉毛细胞提供充足的养分。•高压氧治疗也有一定效果,患者在高压环境下吸入纯氧,能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内耳缺氧状态,促进听力恢复。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帮助恢复部分听力。要预防突发性耳聋,人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如KTV、建筑工地等,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突发性耳聋的检查项目1、纯音测听:通过让患者听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检测其听力阈值,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判断是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还是混合性耳聋,是诊断突发性耳聋的重要方法。2、声导抗测试:主要检测中耳的功能状态,包括中耳的传音功能、咽鼓管功能等。通过测量鼓室导抗图和镫骨肌反射,判断中耳是否存在病变,辅助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内耳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显示内耳的解剖结构,观察内耳是否有病变,如内耳膜迷路积水、听神经瘤等,帮助医生明确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陈树斌 主任医师 北京同仁医院

三甲

突发性耳聋是什么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患者的听力会下降到最低点。这种听力下降可以是单侧耳朵,也可能双侧同时出现,但单侧更为常见。•听力下降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只是轻度听力下降,感觉听声音有些模糊;而有的患者则会出现严重的听力丧失,几乎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除了听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耳鸣。耳鸣的声音多种多样,有的像蝉鸣声,持续不断;有的则像嗡嗡声或者呼呼声,这种耳鸣声会让患者感到烦躁不安,而且在安静的环境中会更加明显,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眩晕的症状,感觉自身或者周围的物体在旋转,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这主要是因为突发性耳聋影响到了内耳的平衡器官。•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内耳的微血管发生痉挛时,会导致内耳的血液供应不足,影响到毛细胞的正常功能,毛细胞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细胞,其功能受损就会引发听力下降。病毒感染可能会直接侵袭内耳组织,也会对听力产生损害。由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听力恢复情况非常重要,因此如果患者出现突发耳聋的情况,还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1、生活作息与环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让身体各器官包括耳部能得到充分休息。同时,减少在噪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如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的工厂、高分贝的娱乐场所等,必要时可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具。2、情绪与运动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恢复有益,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可选择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坚持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雷雳 主任医师 北京同仁医院

三甲

上滑加载更多

以上医疗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到线下就医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tousu@xyw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