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积极控制出血和降低颅内压,防治动脉痉挛、内科严重并发症和再出血;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如发现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则应积极进行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1.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病人要卧床休息至少4 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等。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物,稳定血压,控制癫病发作。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每次放出10ml,每周进行2 次;其可降低颅内压、减少头痛,同时能快速减少脑脊液中的血液成分,降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生率。但是,腰穿放脑脊液时应缓慢,因为颅内压很高时,易发生脑疝。
(2)脱水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严重者脑疝,是本病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应积极地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
①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人血白蛋白等进行脱水。详细请参照脑出血章节。
②手术治疗:如药物脱水治疗效果不佳并有脑疝发生的可能,应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容易危及生命,所以止血治疗和再出血的防治较为重要。常用的药物如下:
①氨甲苯酸:又称止血芳酸、抗血纤溶芳酸、对梭基苄胺、PAMBA。其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高浓度时能直接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每次100~200mg,溶于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0ml 中缓慢注射,2~3 次/d。
②氨甲环酸:又称止血环酸、反式对氨甲基己烷羧酸,为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的衍生物,作用与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相同,且较强。每次250~500mg,溶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 中静滴,也可肌内注射,1~2 次/d。
③酚磺乙胺:又称止血敏、止血定、羟苯磺乙胺、Dicynone,其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其聚集性和黏附性,促使其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作用迅速。每次250~500mg,溶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 中静滴,也可肌内注射,1~3 次/d。
④巴曲酶(立止血):是从巴西矛头蛇的毒液中精取的一种巴曲酶,其具有凝血酶及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每次2000U,静脉注射,次数视情况而定。